<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strike id="tfx37"><thead id="tfx37"></thead></strike></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ins id="tfx37"><video id="tfx37"></video></ins>

從美元“霸權”的故事說起

時間:2022-12-07 20:41:46  來源:放馬


(1)美元“稱王稱霸”的過程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動輒以“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為名,不斷對意識形態相佐,抑或是不聽話站隊的國家,實施毫無底線、持續不斷地打壓和制裁,使得現有正常的國際秩序面臨分崩離析的態勢。而打壓和制裁的主要手段,便是以通過限制和阻斷美元結算,凍結美元資產等霸凌方式實現,從而使被制裁國家國際貿易受限,國民生計維艱,政府權威受到挑戰,引發國家局勢動蕩。特別是俄烏戰爭爆發后,美西方國家凍結俄羅斯金融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引起非西方國家對自身金融資產安全的憂慮和擔憂,紛紛被動地,也是無可奈何地尋求自身的庇護“港灣”。

    中國也不例外,面對美國超強的美元“核彈”,一些專家、學者,以及自媒體,以在學界已享有的學術地位影響力,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判斷和趨勢推演,為普通民眾普及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以及金融資產構成和國際貿易結算等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的金融知識,理解我們國家現階段所采取的國際金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1] 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或是自媒體,在講解一些美西方制裁時,過分渲染美元的強大和不可或缺性,進而引發民眾內心的恐慌和焦慮,正是這種社會層面的不安,才又凸顯貌似美元“霸權”不可戰勝的神話。既然現在,甚至今后相當時期內,我們仍然要面對美元“霸權”,那么就要了解美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現時這個地位的。

    自1894年美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后,在經歷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獨善其身,避免成為戰爭風暴眼,埋頭自身發展,終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綜合國力上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2] 彼時的美國GDP占世界的56%,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的40%以上,鋼產量占世界的64%,石油產量占世界的70%,黃金儲備占世界的75%,是世界上真正意義的美國和外國,并且這個全世界加在一起的外國,不抵美國一國的實力,美國傲視群雄,“會當凌絕頂”。[3]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老牌的工業化國家,由于始終處于戰爭的中心位置,戰后工業受到重創,基礎設施盡毀,民生凋敝,國民經濟一蹶不振。[4] 美國從自身的戰略需求出發,于1944年7月,由美國牽頭,聯合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在美國新坎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簽署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5] 該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并商定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隨時可以持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國際貿易以美元為結算貨幣。[6] 與會各國攝于當時美國的強大國力,共同議定美元取代英鎊,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至此,美元在世界霸主地位的始端開啟了。

    美國從地緣戰略考慮,于1947年7月提出啟動“馬歇爾計劃”(官方名稱歐洲復興計劃),計劃戰后以三個財年為限(實際執行四個財年),援助總額100億美元(實際執行130億美元),對歐洲實施援助重建。[7] 在“馬歇爾計劃”執行過后,歐洲各受援國,國家經濟復蘇,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但由于戰時各國工業基礎毀失殆盡,同時也與美國存在工業代差,各國在實際國際貿易過程中,普遍表現為工業產品出口到美國接受度不高,獲取美元能力較弱,反而由于美國產品競爭力較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使得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不突出。[8] 為改變這種狀況,美國將國內經濟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對歐洲實施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史稱美國第一次產業轉移,并且有意識使美國成為國際貿易逆差國,使得歐洲各國能夠獲取美元進行國際貿易結算,提高美元在國際貿易的結算占比。[9] 按照經濟界的普遍研究結果,美國先后經歷過四次產業轉移,第二次是產業轉移至日本,第三次是轉移至亞洲四小龍,第四次是轉移至中國大陸。

    在美國產業轉移,各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經濟負擔開始顯現,雪上加霜的是,各國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隨時兌換原則,循著落袋為安的心理,把在貿易中獲取的美元盈余,不斷兌換成黃金,使美國的黃金儲備急速下降,這將從根本上危機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10] 終于在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意味著“布雷頓森林體系”所確立的金匯兌本位制落下帷幕。[11] 

    與黃金脫鉤后的美元,實際上已從黃金實物擔保貨幣,變成了主權信用貨幣,美元在各國心里的夯實度大打折扣,本質上將影響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主導地位,美國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與中東產油國以安全換結算為條件,即美國保護產油國的國土安全,換取產油國以當時稀缺的石油,在國際貿易中錨定美元為結算貨幣,使美元再次取得了實物擔保貨幣地位,后又不斷錨定原材料、糧食、礦物等大宗商品,進一步穩固了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的地位。由于美元脫開了黃金的“桎梏”,使美國發行貨幣進入了自由王國境界,稱霸完成,形成霸權。

    美元絞盡腦汁,奇思妙想,神不知鬼不覺,潤物細無聲的一頓操作,形成霸權地位的目的是什么呢?

    各位讀者且看下一回分享,下回書分解,第(2)集,美元霸權的目的。


 從美元“霸權”的故事說起(2)                       

    美元“霸權”的真實目的

    由于美元脫開了黃金的“桎梏”,使美國發行貨幣進入了自由王國境界,形成了美元“霸權”地位。為美國攪動波詭云譎的世界經濟埋下了伏筆。

    平心而論,美國在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幾次產業轉移,對世界經濟發展,推動人類繁榮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美國畢竟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脫胎于有著殖民意識的體制下,想讓美國這種國家承擔起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歷史責任,無異于“與虎謀皮”。果不其然,在美國發現做為世界貿易結算,等同于世界基礎貨幣功能的美元,可以以美國的意愿任意發行時,迅速結合自身優勢,調整國家戰略,以便于對世界各國攫取超額回報,維護自身不斷膨脹的霸權貪欲。具體手法便是量化寬松和加息縮表交替進行,形成一定的潮汐周期,像潮漲一般超量向世界注入流動性,等各國經濟發展,帶動大宗商品位高不下時,又像潮落時陡然加息回流美元,使世界經濟陷入流動性短缺,現金流匱乏,國力脆弱的經濟體極易誘發金融危機,美國趁機薅一遍羊毛,自身滿血復活,緩解國內矛盾,紓緩本國金融危機的爆發。[12] 周而復始,利用美元霸權,美國落入了不勞而獲,懶惰貪婪帝國的怪圈。

    美國利用綜合國力超強地位,首先,按意識形態、種族親疏,把世界各國分為三六九等,形成自己團團伙伙的小圈子,順之則昌,逆之則壓,一旦發現有不順從其意愿者,一擁而上,迫其就范。

    其次,積極推銷自己的國家制度,打著美國模式、“華盛頓共識”的旗號,游說當事國只要實行美國制度,就能使國家富足,實則是便于利用強大的情報系統和披著非政府組織外衣的情報系統外圍組織,不斷監視、滲透各國政府,聽則為美國利益服務,反之煽動顏色革命,取而代之。

    其三,利用先發優勢,在國際交往中,以知識產權等非貿易壁壘手段威脅當事國遲滯或停滯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永遠鎖死在產業鏈底端為其打工,如若不按其要求委曲求全接受,接著就是制裁,甚至逐出美元結算體系。

    其四,軍事基地遍布全球,到處耀武揚威,威嚇、恫嚇不按其意志行事的當事國,武力推翻現政權也不乏其例,現在還非法駐軍在敘利亞國土上。

    其五,利用英語在世界的語境地位,把持和引導世界主流媒體輿論導向,對自己小圈子以外的國家進行持續的抹黑造謠,語境“雙標”,對當事國的努力發展視而不見,以“人權”、“種族滅絕”為幌子,極盡誹謗之能事,在世人面前極力“塑造”不民主,專制威權的反人類形象?!泊朔N種,不一而足。

    美元霸權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美國掠奪全球財富,開啟金融戰爭的秘密武器,“美元核彈”。美國在美元“霸權”支撐下,此時此刻,“德高望重”,名利雙收,文武兼備。

    美元霸權被江湖神話那是當然之事。


美元霸權對于中國(3)

    有句俗語說的好,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文無第二”。好不容易取得美元霸權地位的美國(世界老大),wen最擔心的就是不能讓有世界第二大經濟出現。所以,穩定,快速,健康發展中的中國,就自然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是美國的唯一心頭大患,美國為此寢食不安。

    故此,對于中國,美國不時以“利益攸關方”,“戰略競爭對手”,“現有國際秩序挑戰者”,“最迫切的戰略競爭對手(或敵人)”,設定中國相較于美方的定位,實際是中國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提升,對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所欲為地行使霸權形成了阻礙,成為了一支堅定的制衡力量,當然會招致美國及其一眾小跟班的圍堵、打壓和抹黑,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這是事物發展的正常形態,不必有誠惶誠恐,登高履危之感。[13] 

    從硬實力方面講,由于我們有實實在在的發展數據作為支撐,GDP已是第三位的日本四倍之巨,科技創新蓬勃發展,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某些領域已處于領先位置,這是美西方認知戰、輿論戰想抹黑也抹黑不了的。反倒是我們的軟實力方面,突出的就是輿論宣傳方面,顯得頗多被動和無奈,國內不少有識專家學者開始大聲疾呼要加強對外宣傳,樹立我們在世界的正面形象。筆者以為正外先正內,內在是本因,外在是表象。

    還是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講得好,美國利用媒體放風,說什么美國軍用補給艦可能掛靠臺灣高雄港補給,將軍擲地有聲地回答,美國軍艦靠港之時,就是臺灣解放之日!結果美國軍艦再也沒有在這方面碰瓷。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有很多艱難險阻,有些困難不是靠妥協或者是繞開就能過去的。[14] “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毛澤東主席早就給我們后來者指明了前進方向。[15] 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斗爭的必要性,在中共二十大重要講話中,又多次強調斗爭的重要性。[16] 

    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伊始,不斷有高官狂言“以實力地位出發”,直到中美安克雷奇高層對話,美國又放言“以實力地位出發”,結果被中國官員懟到“你們沒有資格給我們講這個話,二三十年前就沒有這個資格了,我們不吃這一套!”。后面大家都看到了,這兩年,美國高官還敢不敢在中國官員面前提“以實力地位出發”了。

    美國圍堵中國之心不死,把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戰略,升級為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直到拜登上臺,才真正搭建完成。[17] “印太”戰略,“印”就是印度洋,“太”就是太平洋,要以我們熟悉的圍棋來講,“印”和“太”就好比“印太”戰略這盤圍棋的兩個眼,缺一不可,否則便是一盤死棋。[18] 太平洋方向就是美國和澳大利亞,本就是“五眼聯盟”國家,拉上首先提出“印太”戰略的日本,現成的眼。印度洋方向卻是個難題,為了把另一只眼做活,必須把印度拉進來。

    印度一看,機會來了,一貫在國家戰略上投機的印度,并沒有馬上答應美國和日本的請求,而是轉頭向中國“靠攏”,對外宣稱總理莫迪希望加深印中兩國合作水平,為此,在接下來莫迪的任期內,一年至少訪問兩次中國。[19] 結果莫迪在訪問一次中國后,印度突然變臉,挑起邊境爭端,打壓正常的中印貿易,下架中國的APP,并且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20] 筆者陋聞,沒有就印度大反轉聽到國內專家的高見,專家們只是泛泛的說由于印度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中國不可能應允,所以就出現了印度與中國鬧摩擦。事實真是如此嗎?以筆者的觀察,中印摩擦從印度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或許能看出些端倪。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中國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起手式,把中國的成功經驗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擴展,以“要想富,先修路”為起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互通”,輔以產業以及技術轉移,帶動所在國產業發展,提高所在國人民生活水平,以中國改革開放“先富帶動后富”的成功模式,為人類消除貧困、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21] 

    印度的小心思是:何必跑大老遠搞“一帶一路”,我這都是現成的,直接都轉移給我,我來承接你過剩的產能,我是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況且美日拉攏我加入“印太”戰略對付你,我都沒答應,如果你同意向我轉移你的“一帶一路”項目,我這邊就回絕他們了,并且咱們邊境領土問題也好商量。中國可不會這么想,我的“一帶一路”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大篇章,豈是你印度能夠有的格局,再者,世界面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我把所有雞蛋都裝在你的籃子里,你哪天變臉了,我豈不是雞飛蛋打?[22] 再說,我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混的有點模樣了,什么?我把你培養成人口規模和我一樣的競爭對手,你做夢的吧你?!還有,你拿著強占的我的領土,給我做交易,想什么呢你?!所以,直接談崩。

    印度轉身就投入到“印太”戰略懷抱,并且為納投名狀,也為報復中國不應之許,開始了一系列的報復性騷操作。

    那么印度興沖沖地加入“印太”戰略又是如何了?當初美日拉攏印度的主要條件便是對印度進行產業轉移、產業扶持,加快印度工業化進程,在綜合國力上縮小與中國的差距??擅绹陨硪咽钱a業空心化了,陷入了“地主家也沒有余糧”的尷尬境地,美國只能要求自己的小弟日韓向印度進行產業轉移,但日韓前些年在美國媒體和評級機構的忽悠下,對印度的投資大多已打了水漂,怎敢再以身涉險,況且美國也在要求日韓對美國產業回歸做貢獻,所以對印度所謂的產業扶持也只好先放著吧。印度一看什么也沒撈著,還背著背叛不結盟運動的罵名,在簽署《“印太”戰略經濟框架》協定時,直接就撂挑子不干了。其實印度大可不必這樣,美國歷來不就是對盟友和小弟“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秉性嘛,怪就怪自己不長眼了。

    中國作為一個超大型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愿,對內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重而道遠,在做好各種實實在在事情的同時,還要不時提防各種各樣的明槍暗箭,雞鳴狗吠。[23] 從美國特朗普到拜登,對中國毫無底線地進行科技封殺,產業鏈“脫鉤”和卡脖子,教育了一波被美西方媒體蒙蔽的人們,看清了美西方社會真實的強盜邏輯本質,揭下了美西方包裝的“溫良文明”的畫皮。俄烏戰事發生后,美國帶領一眾小弟,毫不遲疑地對俄羅斯開啟了瘋狂的群毆模式,使更多的人們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是一個“叢林法則”大行其道,是一個誰比誰拳頭大的世界。我們還是少些浪漫主義的幻想,多些人間正道的滄桑。

    中國對自己的人民以及國際友好國家和人士,要盡力呵護和友好平等相待,對那些處處使絆子,下黑料,篡改歷史,覬覦且將中國傳統文化據為己有的無德者,就不必囿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了,反而是應該針鋒相對,奮起反擊,使其知難而退,不敢造次。


二O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 中國也不例外,面對美國超強的美元“核彈”,一些專家學者,以及自媒體,以其在學術界已經享有的學術地位影響力,為普通民眾普及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以及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的金融知識,了解我國現階段采取的國際金融政策,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判斷和趨勢推演,對我國現階段采取的國際金融政策起到了很好的積極作用,其中包括金融資產的構成、國際貿易結算等方面,

[2] 從1894年美國GDP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開始,美國在經歷一戰和二戰的時候,獨善其身,避開了戰爭的暴風眼,埋頭發展自己,終于一躍成為二戰后綜合國力世界第一的強國。

[3] 當時的美國GDP占全球的56%,制造業產值占全球的40%以上,鋼材產量占全球的64%,石油產量占全球的70%,黃金儲量占全球的75%,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的美外之國,而這個全球加在一起的外國也抵不過美國這個傲視群雄的國家的強大,“一定會成為世界的霸主”。

[4] 二戰后,世界各國特別是歐洲老牌工業化國家,在戰后工業遭受重創,基礎設施被摧毀,民生凋敝,國民經濟一蹶不振,這是因為它們始終處于戰爭的中心地位。

[5] 美國從自身的戰略需要出發,于1944年7月在美國新坎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簽署了一個多邊經濟制度,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主要內容是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美國牽頭,聯合西方主要工業國家。

[6] 該制度的核心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約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國際貿易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各國可以隨時持有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7] 美國出于地緣戰略的考慮,于1947年7月提出啟動“馬歇爾計劃”(正式名稱“歐洲復興計劃”),計劃戰后對歐洲實施援助總額100億美元(實際執行130億美元)、以3個財政年度為限(實際執行4個財政年度)。

[8] “馬歇爾計劃”實施后,歐洲各受援國,國家經濟復蘇,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但由于戰時各國的工業基礎被摧毀,同時也與美國存在工業代差,各國在實際國際貿易過程中,普遍表現為出口到美國的工業品接受度不高,獲取美元的能力較弱,反而由于美國產品競爭力較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始終處于出超地位,使得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并不突出,但由于美國的工業基礎被摧毀,因此,

[9] 美國為改變這一現狀,對歷史上第一次美國產業轉移的歐洲實施大規模產業轉移,并有意識地讓美國成為國際貿易逆差國,使歐洲國家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獲得美元,增加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份額,這是美國對國內經濟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

[10] 在美國產業轉移,各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中,美國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經濟負擔開始顯現,雪上加霜的是,各國遵循落袋為安的心理,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隨時可兌換原則,不斷將貿易中獲得的美元順差換成黃金,使得美國的黃金儲備急速下降,這將使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發生根本性危機。

[11] 終于在1971年,意味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金匯本位制告一段落,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

[12] 具體手法是,QE和加息縮表交替進行,形成一定的潮汐周期,像潮漲一般超量向全球注入流動性,當各國經濟發展,帶動大宗商品處于高位而不下時,又像潮落時陡然加息回流美元,使世界經濟陷入流動性短缺,現金流匱乏,國力脆弱的經濟體極易誘發金融危機,美國趁機翻毛求疵,自身滿血復活,緩解國內矛盾,緩解本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同時,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加快,美國的

[13] 對于中國,美國不時以“利益攸關方”、“戰略競爭對手”、“現有國際秩序挑戰者”、“最迫切的戰略競爭對手(或敵人)”,設定中國與美國相比較的定位,實際是中國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對美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所欲為地行使霸權形成了阻礙,成為一支堅定的制衡力量,當然會招致美國及其一批小跟班的圍追堵截、打壓抹黑,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這是事物發展的正常形態,不必有誠惶誠惶誠恐、登高望遠、臨危授命之感,而是一種

[14]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依然存在著許多艱難險阻,有些困難不是妥協就能過去的,也不是繞過去就能過去的。

[15] 毛澤東主席早就給我們后來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16]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的重要講話中,也多次強調要把斗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17] 美國圍堵中國的心不死,把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戰略升級為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真正搭建完成,直到拜登上臺后,奧巴馬的“重返亞太”戰略才得以實現。

[18] “印太”戰略,“印”即印度洋,“太”即太平洋,以我們熟知的圍棋來說,“印”與“太”就好比圍棋的兩眼“印太”戰略,兩者缺一不可,不然就是死棋。

[19] 印度一看,機會來了,一貫在國家戰略上投機的印度,并沒有立即答應美日的要求,而是轉過頭來向中國“靠攏”,宣稱莫迪總理希望加深印中兩國的合作水平,為此,在莫迪接下來的任期內,將至少一年內兩次訪問中國,而莫迪總理則表示,莫迪總理希望印度與中國的合作水平能夠進一步加深。

[20] 結果,莫迪訪華一次后,印度突然變臉,挑起邊境爭端,對中印正常貿易進行打壓,將中國的App下架,并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Indepact)。

[21] 以“要想富,先修路”為抓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互通”,輔之以產業和技術轉移,帶動所在國產業發展,提高所在國人民生活水平,以中國改革開放“先富帶后富”的成功模式,為人類消除貧困、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是中國踐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起點,將中國的成功經驗拓展到廣大發展中國家。

[22] 中國不會這樣認為,難道你印度能有的格局就是我的“一帶一路”推動人類發展的大篇章嗎?再者,世界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你的籃子里全是我的雞蛋,哪天你改頭換面了,我豈不雞飛蛋打?

[23] 中國作為超大型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愿,對內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外要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任重而道遠,在做好各項實實在在的事情的同時,還要時時提防各種明槍暗箭、雞鳴狗吠的情況發生。




相關閱讀
京津冀一體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