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strike id="tfx37"><thead id="tfx37"></thead></strike></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ins id="tfx37"><video id="tfx37"></video></ins>

國研中心專家:京津冀地區不要再新建各類工業園區

時間:2020-02-18 22:39:35  來源:新浪


來源:一財網

通過區域經濟、產業和就業援助,幫助河北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提升污染治理和綠色發展的能力。

2020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污染天氣,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和爭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研究員今天(18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大系統病了,病得還不輕。”需要以生態保護優先和提高發展質量為導向,對現有的工業產業和城鎮化格局予以優化,不要再侵占農田和生態空間新建各類工業園區。

近日,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持續出現的重污染天氣,不少專家從氣象條件、大氣物理、大氣化學、環境監測、污染源解析等方面給出各自的判斷,但都難以得到社會的理解,質疑聲不斷。

常紀文說,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交通和建筑施工行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要低于平常。因為環境監測數據、道路通行數據、工業用電數據、社會用電數據、社會用氣數據、鋼鐵生產數據、化工生產數據可以說明一切。

他說,如果基于數據的各方面專業觀點都難以釋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產生的原因,那只能從系統的方法和歷史的角度去審視和診斷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的問題。

常紀文分析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的大氣污染問題既有生產和生活污染物排放物多的原因,也有自然凈化能力不足的原因,而且是這兩個因素長期累積形成的。自然凈化能力不足,既有季節原因導致的植被凈化能力下降,有自然地理條件局限導致的污染物難擴散,有大氣環流原因導致的空氣流動不足,還有缺水和生態保護不足造成的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弱化。

常紀文說,從生態大系統的保護角度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污染天氣的發生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京津冀地區本來就總體嚴重缺水,因此和南方相比,生態建設的成效和生態系統對大氣污染的凈化能力整體不足。每年11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底,京津冀地區葉落草枯,植被系統對大氣污染的凈化能力明顯不足。2020年春節至今,因為此短板的存在,該地區發生重污染天氣的可能性比其他時段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集聚了太多的人口和太多的工業產業,生產和生活排放的大氣污染物總量大,加上粗放式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大面積地侵占生態空間,嚴重透支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導致整個區域的生態功能和自然凈化能力嚴重弱化,冬季大氣污染治理還得需要刮風的協助。

常紀文認為,需要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綠色發展中休養生息的區域戰略,采取全區域生態系統大修復的堅決措施。在這個背景下,需要反思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到底可以容納多少城鎮化的人口,到底可以承載多少工業生產能力。

“從區域大氣污染系統性治理的能力和成效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大氣污染治理的基礎和成效不一樣。”常紀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北京因為落實首都城市功能的定位,產業轉移、能源結構調整、生態建設力度大,加上經濟基礎好,目前整體度過了大氣環境改善成本最大的時期,但是天津和河北因為基礎和能力不如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工業轉型升級、能源結構改造的任務均比北京重,目前仍然處于空氣質量改善成本最大的艱難時期。

常紀文認為,下一步,應抓住區域污染大氣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的主要矛盾,基于大氣環境治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繼續通過區域經濟、產業和就業援助,幫助河北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提升污染治理和綠色發展的能力。

京津冀一體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