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strike id="tfx37"><thead id="tfx37"></thead></strike></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menuitem id="tfx37"></menuitem>
<var id="tfx37"></var>
<ins id="tfx37"><video id="tfx37"></video></ins>

藍鯨315|“德國藍寶”電動拖把剛買入即出問題,“假洋貨”問題頻發、消費者維權困難

時間:2022-03-14 21:47:02  來源:藍鯨財經

近日,上海消費者張先生被一臺“德國藍寶”電動拖把給“拖住了”:產品開箱就不能使用,不能充電,撥打400電話無人接聽。仔細查詢后這個“德國藍寶”品牌持有人是廣東企業,生產也在廣東。這不足為奇,更重要的是就無法聯系到企業。 

  所謂“德國藍寶”出問題的小電器不只這一起,多位消費者投訴“德國藍寶”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藍鯨財經記者調查了解到,藍寶為德國品牌,主要產品是汽車音響,2010年開始涉足小家電。藍寶自動拖把的生產者為廣東藍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德國藍寶的品牌授權。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直播等新興模式的普及,消費者線上購買產品愈加頻繁,但監管存在漏洞,其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導致了侵權行為發生。這種披著“洋外皮”的模式,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等,但消費者維權難度增大。監管部門要從生產銷售的監督和處罰階段全面介入,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消費者也需要理性消費,明明白白消費。 

  省力電動拖把,不省心 

  上海張先生3月6日收到可電動拖把,興高采烈低開箱準備使用,心想以后拖地可以更輕松,但沒想到等來的是一連串的“不省心”,甚至是“鬧心”的事。 

  張先生開箱后發現,產品做工粗糙,沒有印象中德國產品的那種精制。按說明書安裝完成后,電動拖把卻無法使用,為鋰電池充電,但電池燈不亮充不進電。 

  當初愉悅的心涼了半截。 

  張先生以為自己是安裝出現了問題,希望通過撥打400電話,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應該就能裝好。但說明書上400的電話,竟然無人接聽。更令人費解的是,電話另一頭傳出不是大公司客服電話中選擇按鍵的提示聲音,而是傳統的蜂鳴音。聽完最終還無人接聽。 

  “不會被騙了吧”,張先生感到了一絲不安。 

  張先生了解到,這個品牌沒有線下店面,只在線上銷售,通過小紅書、抖音“種草”和網紅帶貨銷售。生產廠家廣東藍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控制人是王軍。 

  近年來不少海外品牌因為發展受限甚至困難倒閉等原因,不惜大肆將品牌到處授權甚至轉賣給中國等對洋品牌有較大信任度的發展中國家,而實際上這些品牌的產品只是“披著洋皮”、徹頭徹尾的本土貨,甚至背后有些商家資質、生產銷售實力等都存在較大問題。 

  藍鯨財經通過天眼查APP查詢到廣東藍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聯系方式,其工作人員告訴藍鯨財經記者,他們和德國藍寶簽了合約,在詢問購買方式后,又讓記者聯系另一個400電話。但記者聯系后,工作人員讓留下了聯系電話,會有工作人員主動聯系。截至發稿過去四天,依然無人聯系。 

  張先生認為,雖然廣東的企業有授權,但他們并不是德國生產線和工藝。國內品牌這種產品只有幾百塊錢,貼上“藍寶”的標簽就賣到了1500元左右,“對不起這樣的品質”,張先生說。 

  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不僅張先生遇到了這種問題。 

  黑貓投訴平臺上,德國藍寶洗地機也被投訴質量問題。消費者用了兩次后就無法開機?!吧碳艺f是因為電池的問題,才買沒多久電池就不行了可見質量有多差,跟商家協商之后同意換新的,本以為換了之后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沒想到期間又壞了很多次,經常找商家。這次的訴求是退費?!?nbsp;

  還有消費者投訴天貓blaupunkt旗艦店破壁機涂層脫落問題,一個月使用不超過十次,底部黑色涂層已經有明顯的脫落了,售后稱可以退回去換新機,但所產生的運費由買家承擔。 

  除此之外,黑貓投訴上,還涉及到多個產品。甚至有消費者直接表示:“以德國進口的名義銷售假冒商品?!?nbsp;

  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維權成本高 

  全國消協組織關注到,各類小家電、智能家電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但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方面短板明顯。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有:部分智能家電功能與實際不符、故障頻發、部件不予保修、維修成本高。網紅小家電以低價、新穎吸引消費者,但質量差,使用中容易出現故障,沒有3C認證等等。 

  并且,這類經營性互聯網服務的侵權投訴已經成為2021年最多的投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顯示,在具體服務投訴中,投訴量居前五位的分別為經營性互聯網服務、培訓服務、餐飲服務、網絡接入服務、美容美發。其中,經營性互聯網服務投訴案件達63730件,同比增長6.77%。 

  對此,消費者協會認為,伴隨新業態、新模式、新政策的出現,消費維權形勢也發生較大變化。有直播帶貨、盲盒等商業銷售新模式帶來的新熱點,有智能產品、智能客服帶來的新難點,有規范校外培訓、文娛消費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也有傳統消費領域的突出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劉俊海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在目前新的消費模式下,很多企業的經營模式,穿上了互聯網的“馬甲”,甚至打著國際品牌的幌子,通過帶貨主播等新的售賣方式銷售。這些企業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缺乏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監管有盲區,更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所以帶來的危害性更大,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安全保障權等。這導致了消費者維權更難,很多企業沒有線下網點,消費者不知道去哪里找企業,“買了一只雞,維權需要一頭牛,維權成本高于維權收益?!?nbsp;

  張先生表示,本以為可以找到企業,更換一下相關部件繼續使用。但這幾天聯系企業,查找相關信息,甚至產生了家庭矛盾?!耙粋€小電器帶來的危害可不小?!?nbsp;

  對于這些小家電帶來的消費維權事件,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消協組織也建議,家用電器經營者在研發、設計新產品、新功能時,應當確保產品安全、質量可靠,將消費者安全權益置于首位。對新產品新功能作宣傳介紹時,要如實履行告知義務,保障消費者正確使用,有效避免潛在風險。在家電售后服務方面,要嚴格落實法定責任和義務,健全售后服務體系,暢通售后服務渠道,方便消費者查找,避免被冒名頂替,影響聲譽。 

  不只是品牌商,互聯網經營服務平臺也要守土有責。相關法律法規對網絡銷售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制,相關經營主體應履行法定義務和責任。直播營銷平臺要強化審核管理義務。加強對直播間運營者、平臺內經營者的主體信息披露,防止設立多個賬號,混淆主體身份,逃避法律責任和行政監管。二是直播營銷平臺要加大對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主播行為的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虛假宣傳、賣慘誘購、假冒偽劣、低俗、辱罵等侵權行為,積極協助消費者維權。 

  劉俊海認為,監管機構得守土有責,監管不應失靈,用好,用夠、用足相關法律武器,從市場準入,行政監管、處罰、調解等環節做好工作,制裁不法行為。讓違法企業感受“切膚之痛”。消費者要做到求人不如求己,明白理性消費,購買產品時留好相關證據。


京津冀一體化新聞